2017与2021年数字货币骗局大盘点与防范指南
一、引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数字货币逐渐成为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在这一新兴领域中,也隐藏着不少骗局。2017年,数字货币开始蓬勃发展的骗局也随之泛滥;到了2021年,新的数字货币骗局又不断涌现,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2017年数字货币骗局情况及特点

(一)多种数字货币涉嫌传销
1. 2017年被爆出众多数字货币存在传销嫌疑,如珍宝币、百川币等共26种。这些数字货币打着高科技、高收益的幌子,吸引投资者加入。
2. 它们的传销模式往往通过设置“静态奖”和“动态奖”来吸引人们投资。例如“万福币”,“静态奖”只需缴纳入会费(1万元),就可坐等货币价格上涨获利;“动态奖”则根据发展下线的数量给予提成。
(二)价格操纵与跑路现象
1. 骗子们控制所谓“交易行情”,拉高价格吸引投资者,然后抛售致使价格狂跌。像“中华币”开盘价35元一枚,一小时就跌到10元,几天后更跌到2元,之后直接失去价值。
2. 到返钱高峰时,很多诈骗者直接关网跑路。如江苏警方破获的案件中,许多传销式数字货币项目在吸引一定资金后就消失不见,换个名头继续行骗。
(三)伪装与欺骗手段
1. 很多“传销式数字货币”伪装成有官方背景或者权威机构支持的项目。例如“易币”宣称与商务部等5部委有联系,“五行币”更是利用之前“云数贸”的招牌继续诈骗。
2. 他们还拉大旗作虎皮,伪造官方人士等背书,让不懂行的投资者认为项目可靠。
三、2021年数字货币骗局新趋势与特点
(一)借数字人民币之名行骗
1. 冒充监管机构
上海总部发布警示,有不法分子冒用央行上海总部名义发布虚假公告。例如,声称“投资数字人民币100万可返现104万”“有偿征集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员”等。这是典型的利用公众对新事物的好奇和信任,以及贪图高额回报的心理设下的骗局。
他们通常通过电话、短信、社交软件等渠道传播这些虚假信息,诱导用户点击非法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一旦操作就可能导致资金损失。
2. 假推广陷阱
不法分子建立所谓的“学习群”来推广数字人民币骗局。在群里宣传不实言论,诱导用户共享屏幕、视频参与推广活动,获取用户敏感信息,从而骗取钱财。
还有在数字人民币官方活动之外的App、网站填写个人信息的情况。这些恶意软件可能会窃取用户在支付过程中的密码等重要信息,或者在后台修改资金流向等数据。
(二)新型诈骗模式的出现
1. 与新兴金融概念结合
骗子们将数字货币与热门的金融概念如共同富裕等相结合,创造出看似合法合理但实际上是骗局的新型诈骗模式。例如,以参与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为噱头,吸引投资者投入资金。
还有一些打着数字人民币创新投资的旗号,打着看似专业的旗号进行诈骗,他们可能会编造复杂的金融逻辑和投资方案,让普通投资者难以分辨真伪。
2. 利用网络安全漏洞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推广,骗子试图利用网络安全漏洞进行诈骗。例如,他们可能会制造虚假的数字人民币钱包,诱导用户存储资金,然后通过网络攻击手段窃取用户资金。
四、防范数字货币骗局的建议
(一)提高自身认知水平
1. 了解数字货币本质
受众应学习数字货币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发行机制、技术原理等。例如,真正的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是去中心化发行的,交易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验证的,而诈骗类的数字货币往往是由某个特定机构控制发行和交易。
熟悉数字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明白它是法定货币,具有法偿性、稳定性等特点,不存在投资返现、有偿推广等违规操作。
2. 识别骗局常见特征
要学会识别骗局中的典型特征,像“高收益零风险”的宣传语往往是骗局的标志。因为在合法的投资领域,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任何承诺无风险且高收益的投资都是不可信的。
对于需要缴纳入会费才能获取收益(无论是静态收益还是动态收益),并且层层发展下线的所谓“投资项目”,要高度警惕,这可能是传销式骗局。
(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1. 谨慎对待投资信息
在接到投资数字数字货币相关的信息时,不要轻易相信。对于来源不明的理财推荐、投资项目信息,要进行多渠道核实。例如,通过官方金融媒体、央行公告、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等进行验证。
如果是涉及数字人民币的投资或推广活动,以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为准,绝不能被不法分子的虚假宣传所迷惑。
2.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在网络环境中,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或App上填写个人信息,特别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在使用数字人民币相关的应用时,确保从官方渠道下载,如手机应用商店中的数字人民币官方App。

五、结论
无论是2017年的数字货币骗局还是2021年借数字人民币之名出现的新骗局,都是不法分子利用公众的信任和对数字货币的不了解进行诈骗的手段。随着数字货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需要持续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对骗局特征的认识,以避免遭受诈骗带来的经济损失。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宣传和监管力度,保护公众的财产安全,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秩序的安全。